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核桃 大麦 花生
查看: 112|回复: 0

[陕州区(Shanzhou District)] 陕州锣鼓书

[复制链接]

0

主题

0

回帖

16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16
发表于 2024-8-14 01:48:2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州锣鼓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锣鼓书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。主要流行于河南西部西陕县、灵宝、卢氏、洛宁和山西南部平陆、芮城、夏县一带,这些县历史上归陕州所辖,所以人们把这一区域的曲种称为陕州锣鼓书。

据老艺人们介绍, 陕州锣鼓书为坐唱形式,从古代敬三皇神开始,开场前都要先奏一阵开场锣鼓,借以制造气氛、招徕听众,所以称为“锣鼓书”,并有铰子、锣鼓、筝伴奏,后逐渐加上弦乐器,其主要演奏乐器为四股弦,所以当地群众也称其为“四股弦书”。书班多为盲人艺人,每个书班少则四五人,多则七八人,每人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、性格用不同银色扮演不同人物,一两人亦可演出,自拉、自打、自唱。

唱腔音乐调式主要为“徵”调式,演唱时多定为F调或者G调,唱腔属于板腔体,唱腔板式有慢板、二板、连字句、简字句、飞板、弯子腔、间板、留小等。

锣鼓书的唱词语言,用豫西、晋南地区的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演唱,它的语言调值基本和秦腔、蒲剧、眉户类同。唱词句式结构多为上下句,多用“七字句”和“十字句”,偶尔也有“五字句”。锣鼓书属于说唱音乐,因此唱腔和语言结合的很紧密,尤其是演唱农村题材的书词,方言土语使用较多。

陕州锣鼓书可上溯到古代,从曲目考证,唱本属于七字词格,以叙述为主,代言为辅,内容尚未发现有演戏唱戏情节,没有受过戏曲及其唱本影响的痕迹,所以陕州锣鼓书的起源应当早于戏曲。

据陕县文化馆已故老馆长李树滋和山西省《蒲剧音乐》主编康希圣考察研究,陕州锣鼓书和蒲剧同属板腔音乐,陕州锣鼓书产生在前,蒲剧受其影响从坐唱走上舞台成为戏曲在后。

陕州锣鼓书作为一个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,在戏剧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,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,艺术价值非常突出。

其一,由于盲艺人之间交流较少,曲目、音乐基本保持着原生态,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。此外,其曲牌音乐、演奏形式对研究中国曲艺发展、变迁历程等都有重要意义。

其二,盲艺人通过坐唱和声腔韵律、音乐演奏表现故事情节。一人同时操作七八种乐器,堪称中国的“架子鼓”、“爵士乐”,一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,音色变换技艺高超。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是其他“姊妹”艺术难以比拟的,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中国城乡特产

GMT+8, 2025-4-20 03:19 , Processed in 0.175036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