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核桃 大麦 花生
查看: 114|回复: 0

[慈溪市(Cixi City)] 庵东食盐

[复制链接]

0

主题

0

回帖

16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16
发表于 2024-8-26 13:30:0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2001年11月9日,随着四灶浦西侧围涂工程工地推土机的隆隆巨响,彻底切断了海水流入从而结束了慈溪全境千年的晒盐历史。

然而,作为一段历史,一种文化,庵东食盐不能不载入史册,让慈溪人的后代对先民的奋斗,引以自豪。

慈溪晒盐自唐代粗具雏形,至宋代略有规模。宋庆历七年(1047年),大古塘筑成,盐场也因此北移。据《宋史·食盐志下四》记载,沿大古塘自东至西依次有龙头场、鸣鹤场、石堰场等三大盐场。慈溪所产食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属上乘。

随着杭州湾南岸不断淤涨,作业区不断北移,最终形成了庵东盐场。

庵东盐场,新中国成立初,主要位于七塘后,东起逍林坝丁塘,西至西三刘丁塘。随着八塘修筑,盐田面积不断扩大。至1967年,盐田面积近8万亩,盐工3万余人,年产食盐逾23万吨,庵东盐场被冠以“浙东盐都”的美称,所产食盐远销苏州、上海、江西、闽北等地。

制盐方法,早期为灶煎法,清咸丰二年(1852年)始有泥板晒盐,咸丰末年(1861年)改用木板晒盐。至1927年,盐板数达67.87万吨。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推行滩晒。上世纪八十年代运用黑膜结晶技术,提高了蒸发效率,再配以压摊机、提卤泵等机械设备,日亩产可达50至60公斤。

旧社会,受盐官、廒商、篷长的层层剥削,广大盐民用他们的血肉写下了抗倭、抗日、抗官、抗商的斗争史。新中国成立后从茅房到小楼房,生活水平年年提高。目前,他们告别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盐业生产,办企业、养野禽、跑运输、搞养殖,寻找新的致富之路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中国城乡特产

GMT+8, 2025-4-20 03:26 , Processed in 0.035935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